红楼场景
大观园原型
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韩吉辰
(一)
(二)
(三)
(四)
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韩吉辰
(三)

秋雪庵与芦雪庵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描写芦雪庵即景联句,是书中重要的一个情节,地点选在芦雪庵。原来这芦雪庵建在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一带几间,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复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遇去,就是藕香榭的竹桥了。看来这四面环芦苇的建筑也很有特点,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水西庄地处城外运河畔,以水面取胜,水边芦苇很多,许多诗人都有诗句留下。厉鹗的《樊榭山房集》中,提到相似的景点秋雪庵。秋雪庵一诗在集中的地位显着,先後出现两次,第一次在卷三诗丙。诗名後简介:“庵在水中,四面皆芦,深秋花时,弥望如雪,故名。”诗曰:“夙知秋风佳,契阔三岁周。今来际春初,还有秋雪不?曲港迷进艇,花源信回流。稍深天影展,四顾云水幽。”几年後,诗人又写了《重遇秋雪庵》诗後注:“僧言芦花时月汛最佳”,诗曰:“鱼国开双林,我游不厌屡。柳界护生堤,尽除纲罟惧。登楼展四瞩,惟有舟是路。君山远在南,如让水回互。同行兴弥深,蒹葭待秋素。欲验溪僧言,孤浆荡寒兔。”

这个诗人多次关注的秋雪庵,地处杭州西湖西溪东的“蒹葭深外”,据《西湖志》介绍:庵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陈继儒题曰“秋雪”。宋明以来,是着名的景点。这个蒹葭深处的秋雪庵,是否就是作者写大观园中“四面皆芦”的芦雪庵原型呢?从环境、景色、命名都十分相似。

《樊榭山房集》初刻於乾隆四年三月,乾隆六年正月即送交查为仁。乾隆十三年厉鹗到津门,书中诗篇可以对《红楼梦》作者有所影响,此时正是曹雪芹写书的初期。

蓼花、荇叶与一犁春雨水西庄中田野风光很典型,因为蓼花、荇叶一类水生植物在园中到处可见。水西庄留下的诗篇,多次提及“昨夜池塘吹雨过,蓼花红到小桥边”(胡捷《初秋过揽翠轩》);“习静不惊风雨骤,蓼汀深处钓翁闲”(查礼《水西庄秋日雨中》);“杨花绕岸轻於雪,荇叶穿波小似钱”(查礼《泛舟至水西庄》)。园中以蓼花、荇叶命名的景点仅有“蓼花洲”一处,但并非住人之所。

大观园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及“蓼花、荇叶”,并有二处景点名称,一处是“蓼风轩”由惜春居住,另一处是“荇叶渚”。

水西庄还有一处“农田”景点,在吴廷华《次日游水西庄作二十二韵》诗中介绍:“惟有山南地更幽,水田习静登新谷。茅庵一架倚绿荫,栋宇天然缀曲木。”诗中描写的农家情景,很像大观园中的稻香村。水西庄留下了“一犁春雨”的景点名称,而在元妃省亲中提笔命名的四字匾额,头一个是“梨花春雨”,从字面上和含义上是很相似的。


水西庄与大观园轩馆名称对照:

水西庄         大观园         备注

藕香榭         藕香榭         借用
枕溪廊         枕霞阁(谐音) 贾母回忆
揽翠轩         拢翠庵(同义) 妙玉居住
湘中阁         潇湘馆(同义) 黛玉居住
秋白斋         秋爽斋(同义) 探春居住
数帆台         西帆楼(缩写) 後改天香楼
秋雪庵(院)   芦雪庵(庭)   见《樊榭山房集》
来蝶亭         逗蜂轩(对仗) 脂批“轩名可思”
蓼花洲         蓼风轩(替字) 惜春居住
一犁春雨       梨花春雨       元妃题匾

曹雪芹点改轩馆名称

枕溪廊         枕霞阁         秋露
秋白斋         秋爽斋         秋掩书斋
揽翠轩         拢翠庵         拢翠
数帆台         西帆楼         天香
秋雪庵(院)   芦雪庵         改“庵”为“庭”


大观园的面积与水西庄相近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面积广大,为私家园林所罕见。

小说第十六回,贾琏从南方回到荣国府家中,贾蓉告诉他:“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在清朝康雍乾时期,私家园林超过百亩的,是极其罕见的,即使是在北京显赫一时的王府,有个二十多亩的府第已经比较可观了。江南私家园林更以小巧精致见称。像京城着名的恭王府,前面是占地四十亩的宅第,後面是占地不足四十亩的私家花园。南京的“随园”,其面积规模更无法与“三里半”的大观园相比了。由於找不到一百多亩的私家园林,所以有些人把目光转向皇家园林,比如占地一千多亩的圆明园。将皇家园林作为大观园的原型,虽也有些根据,但从小说“追踪蹑迹”的原则来看,面积过份巨大,不符合故事的基本情节,帝后去自家花园游幸,不需要那麽繁复的排场。至於有些景点意境相似,只能表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园林艺术是相通的。

水西庄这座着名的私家园林,面积恰恰是一百余亩,符合“三里半大”。水西庄建於雍正元年,它的面积,最早记载於查为仁的五言诗《水西庄》序中:“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明确记载面积为“广可百亩”,实际上水西庄的面积要超过百亩这个数字。吴廷华在《次日游水西庄》一诗中云:“篱落周遭百亩强,三分亭台七分麓。”吴廷华在水西庄长期居住而且编纂《天津县志》,他的考证精细是出名的,明确指出水西庄面积“百亩强”,即超过一百亩。

水西庄曾三次扩建,水西庄的面积也随之扩大。每次扩建面积没有详细记载,只有建“芥园”写明“得地数亩”。水西庄扩建以後总面积确数,经学者考证,今芥园水厂占92529.62平方米,约合138.8 亩,加上已知河神庙占地15.53 亩,总面积已超过150 亩。这三次扩建时间都在作者写书前後,其中扩建芥园,可能已在《红楼梦》前80回完书增删阶段。如果作者在水西庄生活观察过,这“百亩强”的私家园林反映在书中,借贾蓉之口说出“三里半大”,而不是将确切亩数讲出,是符合“真事隐”原则的。

集景式的单身宿舍集群认真分析,“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内部建筑布局实在古怪奇特,不合情理,它既是一个观赏园林,又是少男少女的单身宿舍集群。因此有红学家指出:“如果生活中确有的话,只能是古今园林中一个仅有的特例”(冯精志着《大观园之谜》)。

清代北京诸多王府中,住人宅院与後花园泾渭分明,绝不混淆。像我们现在尚可参观的恭王府,可以发现,前面四十余亩宅地住人,後面三十余亩花园,是散心游赏之处。江南也没有大观园那类布局的园林,一般都不很大,一亩或几亩,以玲珑剔透见称。而天津运河边“三里半大”的水西庄,却正好是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园林。

水西庄占地“百亩强”,其基本建筑特点就是分成数十个景点,每个景点正是一位小姐或一位公子在此居住生活,有时外来的贵客佳宾,也在其中一个景点居住,像花影庵为查为仁居住,淡宜书屋为查为仁藏书处,竹间楼是查为仁读书处,清机小舍为查礼夫妇居住,香雨楼为汪沆来水西庄时居住,小阳谷(原名茧斋,三面见日,寒冬不火而暖)为万光泰长期居住。

有趣的是,大观园中众少女以所居景点名称取号,林黛玉称“潇湘妃子”、薛宝钗称“蘅芜君”、贾探春称“秋爽居士”、李纨称“稻香老农”,史湘云没有居处,只得称“枕霞旧友”。这种以居处取号的作法,在水西庄女诗人中也早就存在。《兰闺清韵》是水西庄诸女诗人留下的诗词集。其中有《水西庄诸姑送香初阁主人于归吴门小诗呈政》一诗。其中“香初阁主人”即查调凤,查为仁之二女。

至於水西庄的“集景”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园林的总体设计,分景区的风格,理水方法以及花草树木,极为讲究。“月明擫笛台”和“泊月舫”是专为赏月而;设置的一山上一水边,一高一低的景点,而大观园中的凸凹二馆只在贾母中秋赏月时出现过一次,“山高月小”或“皜月清波”情趣不同。贾母赏月时还令“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於是便出现“月明擫笛”之情景。

陈元龙的《水西庄记》,介绍了私家名园水西庄的集景特徵:“……既成,亭台暇发,池沼萦抱;竹木荫芘於檐阿,花卉纷披於阶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津门之胜,於是乎可揽於几席矣。”清代着名画家朱岷的《秋庄夜雨读书图》和田雪峰的《水西庄修褉图》,画得极为精细优美,可以反映水西庄在乾隆初期的盛景全貌,充分反映水西庄是集景式园林。

现实生活中的私家园林水西庄,被艺术地昇华提高为名著《红楼梦》中的园林----大观园。这是作家所依据的园林素材之一,还要提一下私家园林一般没有的两处景点,拢翠庵和稻香村。很多红学家对园中这两处景点十分不解,有人认为“供奉佛像的拢翠庵,私家园林万万没有。”(吴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第172 页)。“最奇取的是大观园中稻香村这个格局,……这种格局乃御苑中为天子观稼亲农而设,私家园林何得有此?”(臧云《大观园源流辩》)

花影庵是查为仁长期居住地,并取号“花影庵主人”。查为仁被诬入狱八年,遇赦返回家园,信奉佛教,号“莲坡居士”,与佛教名僧高云老人及释元信(高云老人法兄弟)交往甚密,唱和诗篇耐人寻味。令人感兴趣的是,大观园中拢翠庵“寒香拂鼻”的红梅,北方冬日红梅很难成活,而在水西庄花影庵中却有“暗香扑鼻”的梅花。查为仁为此曾写诗抒发感情,诗的名称叫《花影庵盆梅初放》:“分明弥勒与同龛,鼻观微微香暗添。忽见一枝梅弄影,引将清梦到江南”(蔗塘未定稿)是梦集第12页)。

花影庵中供有佛像,雍正十一年春,释元信来水西庄,与查为仁共阐四禅。花影庵中的红梅飘香,到了拢翠庵中变成伸出庵墙的如胭脂般红梅。

我们再来看大观园中的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成的矮墙,……篱外有一土井,傍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农家田园在一般私家园林,“万万不会有”。这处“十里稻花香”的景点,令贾元春极为欣赏,在大观园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西庄中却有相同的景点,就是一犁春雨,这里一片幽静农村景象,没有半点富贵豪华之气。吴廷华在《游水西庄作二十二韵》诗中,形象地描述:“惟有山南地更幽,水田习静豋新谷。茅庵一架倚绿荫,栋宇天然缀曲木。”诗中描述的“水田”、“新谷”、“茅庵”、“天然”全是农村田园景色,地点也要转过山怀。稻香村中还有一特色,就是设有“桔槔辘轳”,用来提水浇田。水西蒋中有吗?查礼在《藕香榭前试舟》写道:“红螺杯小几巡行,醉倒船头照晚明。不得旧时溪口路,但闻山背桔槔声。”(诗载《铜鼓书堂遗稿》卷三)恰恰表明在水西庄山背後的“茅庵水田”旁,有一架“桔槔辘轳”在依呀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