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场景
大观园原型
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韩吉辰
(一)
(二)
(三)
(四)
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韩吉辰
(一)

著名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曾说“大观园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问了二百多年了”。大观园应该有一所或几所清初园林花园做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个原型应该具备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三里半大”的面积;二是以水面取胜,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三是要与皇帝皇后巡幸等活动有关联;四是即这座私家园林还必须有可能使曹雪芹熟悉和体验的机会。大观园之谜前人曾提出南京“随园”说;“北京“恭王府”说;海淀“圆明园”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撰文提出“藕香名榭在津门”“曹雪芹到过天津吗”的课题。笔者在诸多学者支持下经多年研究发现了一些或隐或现的线索,逐条加以深研,竟有了一些收获。发现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撰成此文,求教于各位学者。

曹雪芹避难水西庄查(嗣庭)家与曹寅家、佟(□)家、李(煦)家四大宾族显赫一时,且四家过从甚密,交往频繁。但在雍正初期﹐却都横遭灾难。雍正二年,李煦73岁,雍正首先向他发难,将其革职发配到关外死去,家产尽数抄没。雍正四,查嗣庭“维民所止”案发,轰动全国。南查一支被杀被关之人很多。查嗣庭在狱中自杀,死後还被戮尸示众。雍正五年十月抄佟家,即隆科多家族。雍正五年十二月,抄曹家,转年曹家携幼小的曹雪芹赴京。曹雪芹开始饱尝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冷暖。在这场骇人听闻的抄家惨案中,曹李查佟受害者无数。据海宁查氏后人传说: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尚幼。举家赴京时因吉凶难测,遂将曹雪芹托付给水西庄查家。这就是後来的“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来由。以雍正的残酷,曹家企望保留一个后代是很自然的,而当时李、佟及南查均已败落,只有水西庄查家尚有一块安全之地。以查、曹两家的交谊和查为仁父子的性格,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提供此说的是海宁查氏后代查良英女士、查良诗先生)


创作巨着的源泉

如果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传说能够成立,那麽水西庄豪华生活和丰富藏书文物古玩,是可以成为《红楼梦》部份生活素材的。查氏生活对创作《红楼梦》有一定的影响。如:

“葬花”:水西庄也曾有葬花雅事。在其家传诗集《春日即事》中有:“虚怜玉貌抛残粉,拒惜香魂葬落红”。

“焚稿”:在《查继佐年谱》中有查氏女诗人临终焚稿的记载:“太淑人熟精文选工诗古文词……疾亟时,自以为风雅流传,非女子所宜,悉焚弃之。”

“雪中海棠开”:这一奇异景观红学界一直以为是作者杜撰。但水西庄查家却有记载,《莲坡诗话》写有:“余有别业在曲周,庭前海棠忽于十月间雪中盛开”。并有众人赋诗纪念,其中就有着名女诗人许雪棠。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有十二钗正副册,这数字在查家也多有记载,如查继佐家“买美环十二,查氏女乐遂为浙中名部”,这十二女戏子有“叶些、柔些、梅些、红些、姗些、留些、澄些、云些、月些等 ”,厉鹗云:“ 查家旦色,皆以些为名”。毛西河诗:“独有柔些频顾影,倩人不敢近阑干。”这十二些戏子皆有绝艺压身,也有凄苦的故事。另一记载,查为仁挚友许佩璜,其母居净绿轩,“所役婢十二,取名古雅,皆美仪容,善词令。每值添香、更衣、卷帘、侍座,鸣环动佩,望若仙人”(《津门诗抄》卷二十九)。另外,查家所传画册(十二石),各异怪石配有十二首诗,尚有“十二翁”等记载。

“咏菊诗”:康熙五十五年(1716)九月,查为仁撰《赏菊诗》二首,其中名句为:“黄菊窥篱作好秋,五年清梦隔悠悠。”轰动一时,和者甚众,有诗坛名家二十六人,集成诗集《赏菊唱和集》,以上名句在和诗中均呼应写入。这次赏菊唱和影响久远,以至写入《天津县志》中。《红楼梦》中最大的诗社为“菊花诗社”,很多诗句似与水西庄“菊花诗”相通相近。例如薛宝钗的第一首《忆菊》中写道:“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自知”。恰与查诗呼应,查诗中的“篱、秋、清、梦”四个主要字巧妙地嵌在《忆菊》诗句中。

“咏海棠诗”:《红楼梦》中“海棠诗社”也很精彩,史湘云“白海棠诗”有一联曰:“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这句极像是呼应艳雪楼佟□的咏海棠名句:“不是悲秋亦断魂”。史湘云“白海棠诗”另一联为:“却喜诗人吟不得,岂令寂寞度黄昏。”查为仁《莲坡诗话》中记载,查氏园林“海棠十月开”,津门闺秀许雪棠咏海棠曰:“却恨社公无好句,空教十月渡寒江”。无论从诗面,还是意境,都极其相像,而且都是咏海棠诗的最後一句。


大观园轩馆名称溯源水西庄藕香榭与枕溪廊

水西庄中有一胜景“藕香榭”。大观园中也有一胜景“藕香榭”,而且由此引发了贾母 回忆的史家园林有一景“枕霞阁”。水西庄中的景点“藕香榭”在园中占重要地位,景色幽静,盛产菱藕,很多首诗词描写藕香榭的景色。

查为仁曾写有七绝《雨後藕香榭看荷》:“半晌轻雷过野塘,依然树杪染斜阳。粉红半褪当风立,似试华清第一汤。”查礼有诗《藕香榭前试舟》:“红螺杯小几巡行,醉倒船头照晚明。不得旧时溪口路,但闻山背桔槔声。”

藕香榭四面环水,菱藕香深,荷花盛开,游船荡桨,景色迷人。藕香榭使众多江南诗人流连不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池中生产一种江南特产,名叫“红菱”,据《天津府志》记载,红菱原产江南,引种到水西庄,成为北方独特的美味特产。查为仁《采菱曲》诗云:“自从遗种寄芳函,溪涨年年碧影涵。漫说直沽风物异,有人曾唤小江南”。乾隆四年夏天,有贵客自江南来,水西庄主人查礼曾以五十枚园中红菱饷客,使江南诗客大发思乡之情,诗曰:“红菱正美喜分甘,采采新从碧玉潭。莫讶乡心又撩乱,果然风味是江南。”“藕香亭外晚风过,暑退凉生试薄罗。秋月明空秋水碧,倚栏还听采菱歌”。水西庄产红菱名声很大,这种色红味美的江南特产,只有水西庄在北方引种成功,以至写入《天津府志》。

与园中胜景藕香榭联系最紧密的,是另一胜景枕溪廊。枕溪廊建于水面之上,曲曲折折,通往藕香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景点。厉鹗写的《枕溪廊赋》,描写了这座建筑的江南风格。

《红楼梦》第38回,写众少女组织菊花诗社,地点选在藕香榭,这是全面展示藕香榭景色的大段文字。菊花社将贾母(史太君)引来,见此地幽雅,点头说:“很好!”并令史湘云念柱上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明确写出此景以荷花、菱藕而着称。

这还不算,由藕香榭又引出贾母的一段美好回忆,少女时代娘家(史家)也有相似的一个池榭,叫“枕霞”阁,於是史湘云取号“枕霞旧友”。这个重要的藕香榭,溯源却出自水西庄,而贾母念念不忘的枕霞阁,原来恰是水西庄中“枕溪”之谐音,枕溪一拉长声即成枕霞。我们知道,从时间上讲,水西庄在先,大观园在後;从艺术上讲,水西庄为实,大观园为虚,可以说,水西庄中不可能抄袭大观园中景名,而大观园的景名却来源于现实。

水西庄中藕香榭写入大观园,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园中特产“红菱”。《红楼梦》第37回,海棠诗社中开始缺少史湘云,贾宝玉以送礼物为由向史湘云传递消息,袭人揭开小摄丝盒子,装的是红菱、鸡头。又说:“这是今年咱们园子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与姑娘尝尝”。第67回,写袭人见李纨的丫头素云捧着个洋漆盒子,素云说“是我们奶奶给三姑娘送去的菱角鸡头”。袭人问“这是园里采的还是外头买的呢?”素云说:“外头买来的”。与37回对比,作者分明指出,红菱是园内产的,外头买的是菱角。大观园里的红菱与水西庄中的红菱都是珍贵的礼品,表明作者深切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