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邻舍
平湖红学

“早在清乾隆58年(1793年),有船载九部十八套《红楼梦》从平湖乍浦港启航传至日本长崎,这是《红楼梦》走出国门传向世界的最早记录;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平湖红学会,作为全国第一个县市级的红学会,在红学史上举起了一面群众搞红学的旗帜;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1993年隆重举办了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二百周年活动,国内著名红学专家和学者云集平湖,共研红学……”
----欢迎光临平湖红学网站
http://www.phhx.org.cn/
站长按:本站所刊登的平湖红学站的原创文章,均经过授权,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创作者姓名和文章出处:平湖红学。谢谢配合!

湘云散论
诗意盎然的灵性评说
----读《湘云散论》的启示
“场型语言”理论与《红楼梦》研究
宝黛感情错位观照
谈《红楼梦》最早从乍浦出海的历史原因
《红楼梦》虚实论---兼谈小说意境的创构
读红断想
“兼美”论
门子的悲剧
《西江月》词反话技法摭谈(节选)
----读“红”偶记
2004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红楼梦细节赏析
旖旎如诗 清澈如水---谈晴雯上夜
情意似绵 神理如画---谈小红遗帕
竿竿翠竹映潇湘---谈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一只熠熠生辉的金鸳鸯---试析鸳鸯抗婚
平湖红学文集
旖旎如诗 清澈如水----谈晴雯上夜

汪志伟

    由于袭人回家探望重病之母,怡红院中就出现了一支小插曲,抒写了一首抒情诗。

    第五十一回写了晴雯与麝月这两个活泼的丫头上夜的情节,写来娓娓而谈,感情细腻。再加上“月光如水”,使这“晴雯上夜”充满着诗情画意与美的意蕴。

    当夜,室外寒风凛冽,室内熏笼送暖。“晴雯、麝月皆卸罢残妆,脱换过裙袄”后,就开始守夜值班了。于是,怡红公子与她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喜剧情节。

    这里,主仆三人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主角是晴雯,两个配角一个是主子宝玉,一个是同伴麝月。由他们的人际关系发生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情节。首先,是晴雯与麝月的说笑,当晴雯围坐在熏笼上时,麝月笑道:“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我劝你也动一动儿。”但晴雯道:“等你们都去净了,我再动不迟。有你们一日,我且受用一日。”后来,麝月要求晴雯做这做那,晴雯就说她“来闹”。这时被宝玉听到了,就加入她们的说笑。从麝月第一个“笑”开始,在“晴雯上夜”这段情节中,作者一连用了二十三个“笑”字,直至宝玉方悄悄的笑道:“咱们别说话了。”大家才睡。整个段落,沉浸在充满笑声的“好月色”氛围中。

    中间的情节线索是:两婢说笑----宝玉插话----宝玉饮茶----晴雯饮茶----麝月赏月----晴雯吓射----宝玉护麝----晴雯受寒。

    这时间,从傍晚到自鸣钟“当当”的两声,是他们三人世界的时间;这空间,从宝玉卧室到外面庭院,是他们三人世界的空间。就在这样的时空,作者营造了一个安详、温暖、和谐、宁静的环境,这里没有主仆之分,这里也没有男女之别。作为女儿国中的特殊人物贾宝玉,他的博爱的性格与温柔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描绘。

    当宝玉听到晴雯对麝月说:“人家才坐暖和了,你就来闹”时,就自己动手,起身出去,放下镜套,划上消息,又进去笑道:“你们暖和罢,我都弄完了。”这一笔说明宝玉对下人的心慈语善,体贴入微,不分高贵卑下,又亲自动手,并不差遣下人,这是平等、友好关系的体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内,则是难能可贵的。而当半夜宝玉想喝茶时,麝月忙起来,但只单穿着红绸小绵袄儿,宝玉就说:“披了我的皮袄再去,仔细冷着。”于是,麝月便把貂颏满襟暖袄披上。这一细节又一次说明宝玉的博爱之心,这暖袄不但暖在麝月的身上,而且也暖在麝月的心上。再看,晴雯要想吓麝月玩耍,只穿着小袄出来时,宝玉及时劝道:“罢呀,冻着不是玩的!”但晴雯还是出去了。当晴雯正要吓麝月时,宝玉在内高声说道:“晴雯出来了!”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怕吓坏麝月,二是怕冻坏晴雯,三是怕大家说见神见鬼的――虽然第一个原因宝玉是否认的,但潜意识的确在这里起了作用。后来,又给晴雯在被中渥了渥手。

    在这个三角形中,从宝玉这条边的两端延伸的两条边,一条是晴雯,一条是麝月。同样是一种美好感情,但有着质的不同,宝麝之间是友情,宝雯之间却是爱情,一种笼罩在月光下的爱情,一种温馨而朦胧的爱情。这种美丽的爱情是双向的,宝玉替晴雯放一镜套,划上消息,担心晴雯受冻,又叫晴雯在被中渥手,还关心晴雯“头上热不热”,是否有热度;而晴雯又记着汤婆子还没有拿来,还给宝玉掖被子……这些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都不同于宝麝之间的友情。正由于这种纯正的爱情是心的共鸣,是情的交流,是从内心进入内心,所以就有后来“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的出色描写,这里只是作了有内在联系的铺垫而已。

    旖旎如诗,清澈如水;“晴雯上夜”,闲笔不闲。这是一首“好月色”下的散文诗,这是一首百合花中的叙事诗,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

选自平湖市红学会编的《红楼梦细节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