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邻舍
平湖红学

“早在清乾隆58年(1793年),有船载九部十八套《红楼梦》从平湖乍浦港启航传至日本长崎,这是《红楼梦》走出国门传向世界的最早记录;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平湖红学会,作为全国第一个县市级的红学会,在红学史上举起了一面群众搞红学的旗帜;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1993年隆重举办了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二百周年活动,国内著名红学专家和学者云集平湖,共研红学……”
----欢迎光临平湖红学网站
http://www.phhx.org.cn/
站长按:本站所刊登的平湖红学站的原创文章,均经过授权,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创作者姓名和文章出处:平湖红学。谢谢配合!

湘云散论
诗意盎然的灵性评说
----读《湘云散论》的启示
“场型语言”理论与《红楼梦》研究
宝黛感情错位观照
谈《红楼梦》最早从乍浦出海的历史原因
《红楼梦》虚实论---兼谈小说意境的创构
读红断想
“兼美”论
门子的悲剧
《西江月》词反话技法摭谈(节选)
----读“红”偶记
2004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红楼梦细节赏析
旖旎如诗 清澈如水---谈晴雯上夜
情意似绵 神理如画---谈小红遗帕
竿竿翠竹映潇湘---谈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一只熠熠生辉的金鸳鸯---试析鸳鸯抗婚
平湖红学文集
读红断想

王正康

                                        

    《红楼梦》像星空那样浩瀚深邃,可入口处却曲径通幽,引人人胜。它既能满足你求知的欲望,也能让你饱享赏心悦目的愉快。就像在抬头见壁的局促环境里呆久了,一旦站在那一望无垠的海边,见水天一色,极目无穷,你愿看多远就看多远,你愿想象海有多深广就有多深广,这畅快,这自由,只有身临其境者能够体会。而有志探险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乘风破浪去发现一个又一个哥白尼的“新大陆”的那股豪情、那种乐趣,唯有个中人才能“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你初涉人世,阅历较浅,可从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中找到共鸣点和兴奋点而留连忘返、沉醉入迷,从而丰富你的审美感受和文化素养。你学识丰富,人情练达,更能洞察它的恢宏与微妙,体悟它内涵极为丰富的人生况味,鉴赏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最高艺术境界。


                                        

    《红楼梦》兼收并蓄,传承的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并且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风姿,成为连接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和异城读者窥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佳窗口。《红楼梦》是对中国人生存样态与情感行为方式的普遍而又深刻的揭示。曹雪芹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逼真、鲜活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样态,可与现代社会进行平行的比较。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让你先笼统地获得一个衰败与虚空的印象之后,才回头体味贾府当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是在了解了“心事终虚话”的必然走向之后,才回过头来体味宝黛爱情的深挚刻骨的。一句话,《红楼梦》是“过来人”含着“一把辛酸泪”写“以往”,是站在悲剧的“终端”追忆和观照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这就特别能引发你对社会和人生的回味与反思。因此,我们可以说理解《红楼梦》就是理解人生,研究《红楼梦》就是研究社会。


                                        

    要真正了解《红楼梦》,应该读原著。《红楼梦》最好的表达方式永远是小说本身。他人的红学论著也只能帮助你理解,但不能代替你对原著的阅读。“万艳同杯”的《红楼梦》是一杯高品位、高浓度的醇酒。这酒的滋味只有自己品尝一下才知道,旁人尽管怎样形容描述、巧设比喻也没有自己品味所得的切实。《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己灵魂的写照,他用传神的文笔写出了大千世界的种种矛盾,种种无奈,倾吐到人所不能倾吐,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含蓄到人所不能含蓄。在它立体网络式结构的“网孔”里,潜藏著作者的清醒和迷茫,勇敢和回避,呐喊和难言。因此,它像一曲悲天悯人的交响乐,特别能扣人心弦,激起你的共鸣。


                                        

    红楼世界是个巨大的感情张力场,数以百计的人物构成了巨大的星系,每颗星都按一定的轨道运行,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它们自转着又公转着,相互或吸引或排斥。具体到一个人物,特别是几个主要人物,也仿佛是颗恒星,许多人物、景物、典象、神话、梦幻等或映衬、或象征,或折射,都围绕这恒星旋转,给读者留下几乎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不妨观照一下林黛玉的形象,她是由尘世中林黛玉为核心意象,与多层面的、卫星似的意象,如绛珠仙子、晴雯、香菱、秦可卿、妙玉、尤三姐、潇湘妃子、西子、莺莺、杜丽娘、谢道韫、翠竹、桃花、芙蓉等,构成了围绕一个核心转动着的星系似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些意象,或以风姿神韵与黛玉相近,或以气质秉赋与黛玉相似,或以命运遭际与黛玉相类,或以才智灵性与黛玉相仿,远铺近垫,象征映照,隐喻比拟,相似而不相同,叠影而不重复。在这“核心”似的意象与多层面“卫星”似的意象之间,有一个既空旷而又模糊的空间。而林黛玉的核心意象本身,也是个多层多角的空间。别的且不说,她写的许多诗词,如《葬花词》,也是个空间性的意象群落,把一束束隐喻象征之光投向她自身,其中也有许多可以让读者意会、品味、悟解的空间。《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与一些写实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根本差别,不是“扁形”(即类型化)和“圆形”(典型化)的差别,而是“面型”(即二维平面型)与“球型”(即三维空间型)的差别。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既兼收井蓄,又打破超越。作者按事体情理追踪蹑迹,用虚实结合、隐喻象征、一击两鸣、注彼写此等表现手法,把人物典型化、外貌神韵化、场景诗画化、形象意象化,以小说创构各种不断自然地流转变化的意境,“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你若能澄怀味象,心与物游,默会意象之表,用灵视的眼睛飘瞥上下四方,就会有无穷的象外之象、弦外之音、味外之旨连翩而至,引发你丰富的想象。《红楼梦》包容无尽,囊括万千。你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它就为你提供多么广阔的天地;你能领悟多少人生和艺术的真谛,它就会向你贡献多少!


                                        

    对尚未接触过原著的人来说,要想从整体上了解《红楼梦》,逐回通读一遍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你心中就有一个整体的红楼世界。这是基础。当然,《红楼梦》还可以有多种多样读法。欣赏式、研究式和考证式阅读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中国人思维特征是重悟性而轻实证,曹雪芹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天才作家。他的思维方式,重在领悟,而且悟性特别高。《红楼梦》可以说是悟性思维的产物。因此,我以为阅读《红楼梦》最好的方式是心领神会、迁想妙得的“体悟”。谁有深刻的“体悟”,谁就是“解味”者。若能边读边记、边读边评、边读边写则更能深化你的“体悟”。由于《红楼梦》具有高浓度密集的知识与智慧容量,把政治、经济、艺术、教育、宗教、建筑、医药、饮食、服饰、茶道等知识和智慧都巧妙地融汇其中,所以使读者有可能结合本职工作或各自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批判地吸取。在读原著的同时,了解一下作品时代背景、作者家史及版本知识,读点《红楼梦》的赏析或研究文章,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鉴赏和悟解。但不要被束缚住了。要站着读而不要跪着读。如能用一种新的理论视野来观照,往往会有新的独到的发现和体悟。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和契合。开卷如对师友,切磋琢磨,贵在会心。《红楼梦》的“意义”并不是静静地躺在什么地方,只有红学家才能端出来。不,决不是这么一回事。它的“意义”是由读者在阅读中与作者不断的交流契合中生成的。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你心中的林黛玉是你与《红楼梦》的作者交流契合的产物,即是你从林黛玉形象中领悟到的“意义”。你心游其中,却为什么看不到你自已?因为你的眼睛与自已零距离,你看不到“自已”的存在,“自已”成了盲点。《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它永远活在作者与古今中外无数读者的交流契合之中。《红楼梦》的“意义”永远说不完。今天阅读生成的“意义”照亮和碰击昨天生成的“意义”,使昨天生成的“意义”又焕发出新的光辉。这是一种原子核碰击裂变式的生成。如此循环往复,随着时间推移,你所“体悟”到的《红楼梦》的“意义”将像雪球一样在你心中越滚越大。你的视野将因此而变得更宽广,你的人生经验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