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家之长
×月×日
今天,我冒着哗哗大雨,去看了一场越剧影片《红楼梦》。
这部影片我原来是看过的,那时候小。
只感到那些人物离我遥远得很,自己脑子里一片模糊,记不清楚了。
现在再看这部六十年代的戏曲片佳作,不觉被它细腻的艺术手法征服。
我的重点目标是贾宝玉的扮演者徐玉兰的表演。
这位老演员的功底颇深。自如的表演、一招一式准确的形体动作不但体现出了宝玉的飘逸感。也体现出了宝玉的顽皮,活泼。把一个贵族公子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但是,在戏曲片里,演员的举止言谈都有一套程式。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比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夸张。而这种夸张,是被观众认可了的。
可是在电视剧里,如果也按照戏曲模式去表演,必将是虚假与过火。
我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表演.应该是生活、自然、朴实的。
×月×日
晚上,观摩话剧《街上流行的红裙子》。
散场出门时,走在前面的一位观众对同伴说:“演阿香的是位老演员,有四十多岁了,在台上演十八岁的女孩子,真有本事。”
然而,我倒认为,恰恰是这位老演员与剧中人物的年龄差别太大,在舞台上使出全身解数装小,表现年轻。
那堆满表情的脸上仿佛在告诉观众:“瞧,我只有十八岁,我多活泼呵!结果,失去了真情实感,显得造作、假硬。
导演曾提醒我,不要去演小。
我扮演的宝玉,在黛玉进府时,只有十二、三岁。一旦去表现小,也会别扭,不自然。
这位女演员的表演,是我创造宝玉形象的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