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著《红楼梦》, 由案头文字走向舞台,已有200多年历史,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搬上舞台荧屏,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据史载:清嘉庆元年(1796年),孔绍虔创作了昆曲《葬花》,演出黛玉葬花的故事,此时距曹雪芹逝世仅30多年。这之后,影视就再也没有放过这一热门题材,梅兰芳演出的《黛玉葬花》于1926年拍成电影;卜万苍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于1936年上演,袁美云扮宝玉、周璇演黛玉。解放以后,影响最大的是1962年根据越剧《红楼梦》拍摄的电影,徐进编剧,岑范导演,宝黛由徐玉兰、王文娟扮演,至今很多唱段仍脍炙人口。198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王扶林导演的36集连续剧《红楼梦》,15年来反复播出,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后谢铁骊导演了电影《红楼梦》,但上演之后,反应平平。
在这些历史面前,1987年《红楼梦》的大获成功几乎是一个奇迹,全剧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本片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七集即从探春远嫁之后不用高鹗的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架构了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导演王扶林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从设想诞生到最后成型经历了漫长的近10年时间。早在1979年,王扶林导演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这一设想立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红学界的支持,1981年11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 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12月完成剧本初稿。而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1984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才确定角色。为拍摄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区按照原著的描绘,设计建造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1984年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到1987年完成,先后到过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
15年来,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影响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宝二爷”、“林妹妹”、“凤丫头”们的一颦一笑早已深入了人心,自从《红楼梦》播出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人物似乎鲜活生动了起来,谈到贾宝玉便想起欧阳奋强,谈到林黛玉便是陈晓旭,薛宝钗是张莉,王熙凤是邓婕……在接演该剧之前,这些演员都是十七八岁的无名小辈,而之后却红遍全国,虽然并没有什么演戏的经验,但由于年龄、气质的接近,再加上近三年学习《红楼梦》的心得,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批栩栩如生的红楼人物。
欧阳奋强把脂粉气十足而又惹人喜爱的情痴“宝二爷”演得活灵活现,陈晓旭把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塑造得惟妙惟肖。由于两人在剧中的默契配合,人们心目中临摹多遍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终于有了一个现实版本,而两人也因为该剧被誉为当年度最佳荧屏情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