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演艺
弹词红楼梦

弹词是清代民间很流行的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

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又相互伴奏、烘托。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按吴音或中州音押韵。所唱为明白晓畅的吟诵体的基本曲调“书调”。书调在传唱中,又形成多种流派唱腔。经常演唱的有陈调,俞调、马调、沈薛调、徐调、蒋调、祁调、夏调等近2 。其演出形式分为单档、双档乃至三个档等。近世,以双档居多,且多男女双档。

中篇弹词
晴雯
弹词开篇
宝玉夜探
黛玉葬花
潇湘夜雨
黛玉焚稿
黛玉离魂
紫鹃夜叹
《宝玉夜探》(男声)
《宝玉夜探》(女声)
《哭灵》
《西厢》
《葬花》
《晴雯补裘》
《紫鹃夜叹》
弹词红楼梦

中篇弹词---《晴雯》

陈灵犀、夏史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

端阳日,贾宝玉因晴雯偶而言及人世聚散之事,旋又因其不慎拆断扇骨,心生气恼。对晴雯恶语相加。也惹恼了睛雯。宝玉自知理亏,只得由着晴雯撕扇解气。不久,晴雯因受风寒得病。宝玉穿了贾母所赐孔雀裘赴宴,被烛火烧了洞。为了不使贾母发现,宝玉次日仍能穿着,晴雯抱病漏夜补袭,继而小丫头坠儿愉虾须镯事发,众人碍于其姥姥王善保家的,不敢声张。唯独晴雯毫无顾忌,训斥坠儿。适园内拾到绣有淫秽图像的香囊。王善保家的便乘机迸谗。王夫人命其带人抄检大观园。晴雯不满其狐假虎威的作为,严辞顶撞。王夫人本对睛雯抱有成见,更加王善保家的挑拨、诬陷,遂将睛雯逐出大规园,住在表哥家中,病亦加重。宝玉思念晴雯,夤夜出后门往探晴雯。晴雯在奄奄一息之际,表明了自己的清白高洁。

全书共分4回: 《撕扇》、《补裘》、《抄检》、《夜探》。1963年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首演, 演员有杨振雄、苏似荫、江文兰、张如君、余红仙、刘韵若等。陈灵犀所写唱篇,清丽可诵。《夜探》曾作为选回,《补裘》作为选曲演唱。


弹词开篇---《宝玉夜探》

作者不详。取材于小说《红楼梦》。述贾宝玉冬夜独自至潇湘馆,探望林黛玉,劝她丢却心事,静心养病。为“蒋调”代表作之一。“徐调”、“丽调”、“尤调”等亦演唱。亦有用“蒋调”与“俞调”,“丽调”与“俞调”、“尤调”对唱的,别具效果。


弹词开篇---《黛玉葬花》

夏史据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葬花词》改编。徐丽仙谱唱。曲调优美细致,表现林黛玉葬花意境和伤春自怜心情。是“丽调”代表作之一。赵开生亦曾谱唱,自具特色。


弹词开篇---《潇湘夜雨》

作者不详。取材于小说《红楼梦》,述林黛玉病卧潇湘,夜雨敲窗,引起了万种情思。词句充分发挥说唱文学的特点,每句都用三言垫字,如“月蒙蒙”、“寒凄凄”、“草青青”、“病恹恹”等。平仄谐和,声调铿锵,以加强听觉感受。一般用“沈薛调”演唱,也有用书调、“小阳调”等演唱的。亦为“徐调”、“琴调”代表作。


弹词开篇---《黛玉焚稿》

马如飞作。原名《林黛玉》,演员在演唱中对词句有所修润,用现名。取材于小说《红楼梦》。述林黛玉闻贾宝玉将与薛宝钗完婚,悲伤不己,在潇湘馆将宝玉赠诗及生平诗稿焚毁。“蒋调”、“薛调”、“小阳调”等均有演唱。徐丽仙谱唱时,对唱腔作较大丰富。为“丽调”代表作之一。


弹词开篇---《黛玉离魂》

一名《绛珠归天》。弹词开篇。作者不详。取材于小说《红楼梦》。述林黛玉临终之际,向紫鹃嘱托后事的情景。为朱介生谱唱的“俞调”代表作之一。曲调凄婉哀切。


弹词开篇---《紫鹃夜叹》

作者不详。取材于小说《红楼梦》。述紫鹃深夜独坐,悲叹贾宝玉正燕尔新婚而林黛玉却已玉殒香消。“薛调”、“扬调”、“小阳调”等均有演唱。为“薛调”代表作之一。薛筱卿后来根据夏史编《弹词开篇集》所刊整理本,对原作后段过分伤感、消极的部分作了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