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
《红楼梦》回评
第一回---第五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卷第一回是一段,而第一段之中又分三小段。自第一句起,至“提醒阅者之意”句止为第一段,说亲见盛衰,因而作书之意。自“看官你道”句起,至“看官请听”句止为第二段,是代石头说一生亲历境界,实叙其事,并非捏造,以见“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意。故借空空道人抄写得来。自“按那石上书云”句起至末为第三段,提出“真”“假”二字。以甄士隐之梦境出家引起宝玉,以英莲引起十二金钗,以贾雨村引起全部叙述。

  石高十二丈,四方二十四丈,按周年十二月二十四气。三万六千五百一块,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数。 情僧者,情生也;情僧缘者,因情生缘也。风月宝鉴者,即因色悟空也。金陵十二钗,情缘之所由生也。

  “石头记”者,缘宁、荣二府在石头城内也。悼红轩似即怡红院故址,当是曹雪芹先生曩日目击怡红院之繁华,乃十年之后重游故地,风景宛然,而物换星移,园非故主,院亦改观,不禁有满目河山之感,故题其轩曰“悼红”,以见鸟啼花落,无非不悼。此一把酸辛泪,不由人不落也。

  葫芦庙有二义:葫芦虽小,其中日月甚长,可以藏三千大千世界,寓此书虽是小说,而包罗万象,悲欢离合,盛衰善恶,有无数感慨劝惩:此一义也。此书虽是荒唐,却是实录其事,并非捏造,所谓依样葫芦:此又一义也。故甄士隐必住庙旁,贾雨村必住庙内。或曰:“尚有一义。”余问:“何义?”答曰:“葫芦音同胡卢。人生若梦,幻境皆虚,离合盛衰,生老病死,不过如泡影电光。书虽实录其事,而隐藏真迹,假托姓名,演为小说,以供胡卢一笑耳:此亦一义也。”所说亦有意味,因附记之。

  贾雨村口吟“玉在椟中”一联,暗伏黛玉、宝钗二人。

  《跛足道人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

  甄士隐向跛足道人说“走罢”,即“不回家”,直伏一百十九回宝玉之一走。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娇杏者,侥幸也。贾雨村之罢官得馆,因馆而复得官,如娇杏之由婢而妾,由妾而正:皆侥幸也。

  智通寺者,言惟智者能通此书之义也。

  冷子兴者,喻宁、荣二府极热闹后必归冷落也。

  宁荣二府头绪纷繁。若于后文补叙家世,竟不知该于何处补叙,势必冗杂;若不分晰叙明,东、西两府,又牵混不清。妙在借冷子兴在村肆中闲谈叙及,且将林甄王史各亲戚参差点出,既有根蒂,又毫无痕迹:真善于点题者。

  邪、正二气夹杂而生,所论最有意思。

  情痴、情种是宝玉黛玉品题。

  第二回一段之中应分两小段。自起句起至“不曾上学”句止为一段,叙贾雨村得官娶娇杏及罢官处馆,是补叙前事,引出林黛玉。自“雨村闲居无聊”句起止末为二段,叙宁、荣家世,宝玉性情,趁势逗出甄宝玉。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贾雨村至京得缺到任”几句撇开,即细叙黛玉正文,得随起随落之法。

  黛玉开口说“病”,说“癞头和尚”,说“不要见哭声”,说“不要见外亲”等语,已逗明一生因缘结果。

  王熙凤出来,另用一幅笔墨,细细描画。其风流、能干、有权、阴薄气象已活跳纸上:真是写生妙手。

  王夫人对黛玉说宝玉娇养疯傻样子,已将日后同黛玉情况隐伏出。

  黛玉初见宝玉,便吃一惊,想着像“那里见过”:宝玉亦如此说。宿缘已见。铺叙宝玉装〈来〉[束],面貌更觉动人,却先心中想到“不知是怎样惫赖人物”。反挑一句,文笔曲折生动。

  《西江月》一词,骂煞纨绔子弟。

  描写黛玉、形容,可怜可爱,的是痴情人。

  宝玉一见黛玉便摔玉哭泣,待遇亦因摔玉夜间淌泪,此时之两泪是一生眼泪根源,且伏后来砸玉失玉情事。

  第三回专写黛玉形貌,神情,是此回之主。中间带写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是因主及宾,故亦写其装束、仪容,又带出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及宁荣二府房屋、家人、小使、丫鬟,即点出袭人、鹦哥、王嬷、李嬷等人。末后带起薛宝钗家。看他不慌不忙,出落次序,有极力描写者,有淡描本色者,有略言大段者,有宾有主,有宾中之主,宾中之宾:笔墨笼罩全部。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宝玉、黛玉、宝钗是一部之主。宝、黛已经会和,第四回必当叙及宝钗。但一住应天,一住都中,如何合并一处?因借人命一案牵合相聚,即将英莲带出,以为引线。后来许多事件具于此回埋根,且将贾、王、史、薛四家亲戚均即带叙,省却后文许多补笔。真是匠心独苦,亦是天衣无缝。

  莲花命名大概用青红香白翠紫绿玉等字。今取“英”字,于人独异。英者,落英也:莲落则菱生矣。

  葫芦庵小沙弥断案,说尽仕路趋炎情态。又见赫赫诸大官,跳不出小小葫芦。

  小沙弥劝结冤案,自己仍被贾雨村寻事充发,不但报应不爽,可为小人儆戒,且了结此沙弥,以省后来闲笔。 梨花如雪,梨香院正好住薛宝钗。 王子腾若不出京,薛蟠一家自应相依王宅,不便即住梨香院。如此安顿是文章善渡法。

  薛宝钗是主,英莲是宾,却先叙英莲,后叙宝钗,是因宾及主法。

  篇中说“宝钗举止品度又是一样”,已隐隐中贾母之选,且为众人钦服。

  三四回一大段又分为四段。三回首句起至“不在话下”止为一段,叙贾雨村送黛玉进京,复得官到任。“且说黛玉”句起至三回末为一段,叙黛玉进荣府与诸人相见及初见宝玉情事,四回首句起至“充发小沙弥”止为一段,了结薛蟠命案。自“且说买了英莲”句起至四回末为一段,叙宝钗同母兄往贾府梨香院缘由。


  
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醪曲演红楼

  一回至四回已将贾、〈玉〉[王]、史、薛亲戚家世大略叙明:黛玉、宝钗已与宝玉合并一处。后文应细叙居恒情事。然十二金钗尚未点明。若逐人另叙,文章便平芜琐碎,故以画册歌曲将各人一生因果逐一暗暗点出,后来便都有根蒂。但又不便如贾氏宗支,克借冷子兴口中细说,所以撰出一梦,在虚无缥渺之境,梦是幻仙,笔亦仙幻。

  宁府赏梅为入梦之由。梅者,梅也;蓉者,容也;秦者,情也。命名取氏,俱有深意。

  宝玉先到上房内间,一件画对,即不肯安歇,描出一不愿读书孩子。然后秦氏引入自己卧房。是由浅入深法。

  叔叔不应在侄媳妇房里睡,略借嬷嬷口中说一句,秦氏即顺口扫开。用笔亦有深意,又引起后文秦钟。

  秦氏房中画联陈设,俱着意描写,其人可知,非专侈华丽也。

  秦氏说“神仙也可以住得”,引起警幻仙来。

  众奶母散去,袭人等四丫鬟,秦氏吩咐在檐下看猫。此时秦氏理应出去,陪侍贾母及邢、王夫人。书中并不叙及,是深笔,不是漏笔。

  《警幻仙》一赋不亚于《巫女》《洛神》

  《又副册》第一副是晴雯金钏等;二幅是袭人。

  《副册》一副是香菱即英莲。

  《正册》一副是林黛玉薛宝钗。第二幅是贾元春。第三幅是贾探春。第四幅是史湘云。第五幅是妙玉。第六幅是贾迎春。第七幅是贾惜春。第八幅是王熙凤。第九幅是巧姐。第十幅是李纨。第十一副是秦氏,鸳鸯其替身也。

  十二金钗《正册》,画只十一副。黛玉是宝玉意中人,宝钗是宝玉镜中人,故为同一幅。文法亦不板。

  宝玉入梦,因在秦氏房中。然无端入梦,便觉无因。故托宁荣二公嘱警幻仙点化之说。既为后半埋根,梦亦有因而起。

  茶名“千红一窟”,酒名“万艳同杯”,言目前虽有千红万艳,日后总归〈杯〉[抔]土一穴。同是点化语,不是赞仙家茶酒。

  《红楼梦》第一曲是总领。第二曲《终身误》指薛宝钗。第三曲《枉凝眉》指林黛玉。第四曲《恨无常》指贾元春。第五曲《分骨肉》指贾探春。第六曲《乐中悲》指史湘云。第七曲《世难容》指妙玉。第八曲《喜冤家》指贾迎春。第九曲《虚花悟》指贾迎春。第十曲《聪明累》指王熙凤。第十一《留馀庆》指巧姐。第十二曲《晚韶华》指李纨。第十三曲《好事终》指秦氏。第十四曲《飞鸟各投林》是总结。

  金钗十二人,画只十一副,曲则十四拍,亦是变动法。“意淫”二字甚新。

  迷津难渡,只有心如槁木死灰,方免沉溺。

  第五回自为一段,是宝玉初次幻梦,将《正册》十二金钗及《副册》《又副册》二三妾婢点明,全部情事俱以笼罩在内,而宝玉之情窦亦从此而开,是一部书之大纲领。

  

据清·道光十二年双清仙馆刊本
本站笑颦手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