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氏之《红楼梦》,在吾国文学上艺术上所占之位置与价值,久为世界文士所共知,在吾国近代小说界所受“红”之影响,亦极重大。自《红楼梦》小说出世后,小说界又产生不少续作,如《红楼后梦》、《红楼续梦》、《红楼圆梦》、《红楼梦影》、《红楼梦补》等。美国BencraftJoly氏,将曹氏此作译为英文二册(译止五十六回),日本岸风春楼氏亦有东文《新译红楼梦》本,刊行海外,足见曹氏此作于世界文坛上流行之普遍。当数年前,昏国文学尚未革命时,沪上小说界仍多有模仿曹氏之作风,另树一帜,流行一时,今则此风以革命成功,衰歇殆尽矣!《红楼梦》小说外,复有《红楼梦诗》,《红楼梦词》,《红楼梦赋》,《红楼梦赞》,《红楼梦谱》,《红楼梦图咏》,《红楼梦偶说》,又有将《红楼梦》之故事编为传奇、杂剧、皮黄、鼓词、小曲者。吾人观乎此,可知由《红楼梦》一书足能成立一种“《红楼梦》文学”。往昔嘉、道间,研究经学,最为风尚,华亭朱子美(昌鼎)尝讪笑之,谓其穿凿附会,曲学阿世也!朱则独嗜说部,曾寓目者几九百种,于《红楼梦》一书尤为精熟,与朋辈闲话辄及之。一日其友过访,语之曰:“何不治经?”朱曰:“予亦攻经学,第与世人所攻之经不同耳!予治之经,所少于人者,一画三曲也!”其友大诧,朱日;”红学耳!”盖经字少可,即为“红”也。
近世学者,对于《红楼梦》小说作者本事版本之考据,及其文学方面之研究,颇多重要之发见,但关于《红楼梦》故事之戏曲,至今日尚未见有人为一综合之介绍或研究,贡献于文坛也。今就余个人所见所知者,凡关于《红楼梦》故事之南北曲(包括杂剧、传奇二类)皮黄、鼓词、小曲等,略述梗概,介绍于左,以供研究红学者之参考,至于综合研究之全文,须侠异日,再为贡献。
《红楼梦传奇》二卷,仲云涧所作。仲氏江苏吴县人,号红豆郁樵。此作乃最早《红楼梦》故事之戏曲,王静安氏《曲录》未及著录,止见于清人梁廷柄《藤花亭曲话》卷三中。今有红云绿雨山房嘉庆四年袖珍本,光绪三年上海印书局排印本二种,均为五册,共五十六折。目录如下:
上卷
原情前梦别兄聚美合锁私计葬花(以上第一册》
海阵禅戏释怨扇笑索优谗构听雨补裘试情花寿搜园诔花失玉(以上第二册)
设谋焚帖鹃啼远嫁哭园通仙归葬后梦护玉礼佛逃禅遣袭(以上第三册〕
下卷
补恨拯玉返魂谈恨单思煮雪赠金寄泪坐月海战见兄哭梦(以上第四册)
花悔示因偿恨说梦劝婚礼迎凯宁剖情解仇仙合玉圆勘梦(以上第五册)
仲氏此作,合(后梦》而成,使宝、黛团圆。仲氏谓“前《红楼梦》读竟,令人悒怏于心,十日不快,仅以前书度曲,则歌筵将阑,四座无色,非酒以合欢之义,故合后书为之,庶几拍案叫快,引脑必满也”(见凡例)。又谓:锣鼓,戏俗套也,循《琵琶》之例未为不可,顾丝竹之声哀多伤气,不可无金鼓以振之,故借周琼海防事,而以功归探春,变后书甄士隐之说,免枝节也。探春之为人,沉谋有断,当亦不愧(同上)。《藤花亭曲话》作者梁廷柟,对伸氏之借周琼海防事,大为赞同,故有“振以金鼓,体不终场寂寞,尤得本地风光之法”之语。梁氏对于以副净扮凤姐,丑扮袭人,老旦扮史湘云,谓“脚色不甚相称!”按净扮贾母,不敷粉墨,副净扮凤姐,丑扮袭人,则均敷粉艳妆,但不敷墨,老旦扮史湘云,与作旦之扮相同,此为传奇脚色变通分配之法,并无何等不甚相称之处也。
《红楼梦》小说,情节甚为繁琐。若编为戏剧,表演于舞台上,故事不能悉载,至于其人,亦不能遍及;故事如赏花联吟,人如宝琴、抽烟、香菱、平儿、鸳鸯等,仲氏此作,概行删去,彼谓“此书不过传宝玉黛玉晴雯之情而已!”剧中亦无绣兜肚一事,仲氏谓宝钗“合锁”一折,已传其情。刘老老亦不见于此剧,仲氏谓“添此一人,必添出数人,添出数折,未免太繁。”余意凡一部传奇,须有滑稽之脚色,穿插于中,以提起观众趣味,不致终场寂寞,方成杰作。刘老老于《红楼梦》中,实为第一等之滑稽脚色,笑料颇多,仲氏竟以“太繁”而去之,诚为可惜。至于此部传奇之结局,仍落团圆俗套,仲氏于凡例中云,“紫鹃是黛玉忠臣,晴雯是宝玉忠臣,后书以为妾腾甚当。吾谓察月亦宝玉功巨也,拟庄有焚花散赓之语,可知亦是意中人,故令与莺儿并侍帷幄,亦收拾之法也。”
首有光绪三年春夏之交拥花仙客书于十万金铃馆之序,略谓“《红楼梦》一书除《石头记》原本外,其《红楼后梦》、《续梦》、《复梦》、《重梦》、《再梦》、《补梦》不下数十种,虽属镜花水月,而好之者无不家置一编……惟是诸书,事迹散漫,意见纷歧,且缺陷尚多,未免美犹有憾!仲子以生花之笔,为之删繁就简,补缀得宜,于传神处尤能一字一珠,一针一泪,可使读者心旷神怡,志满意足,真写生妙手也。予于乱书中偶得是编,翻阅一过,不禁眉飞色舞,拍案叫绝……因巫为付之制划,以公同好……”次为《凡例》十一条,河问春舟居士题序及作者诸友之题词题诗数十首。上卷首叶题“吴州红豆村樵填词”、“同里邗亭居士按拍。”总观仲氏此作,曲律尚为协合,但结构颇松懈,诃章亦不佳,于戏剧与文学上,尚未为成功之作品。
《红楼梦传奇》八卷,清陈钟麟作。按王静安氏《曲录》卷五(页二五)载“《红楼梦》一本,见杨恩寿《词馀丛话》,国朝陈钟麟撰。钟麟字厚甫,元和人。”今有清精刻袖珍本八册,上海广益书局排印本一册。共八十折,目录如下;
一卷仙引渭阳情觑枉判妒月游仙试幻娇眠金缘闹学
二卷医花宝鉴梦警野合恩宣园题试灯迎奕送驾灯谜
三卷乔劝尘影镜笑情波藏发续庄园聚读曲侠赠帕缘
四卷魔病饯春赠巾负荆戏浴画蔷严挞题帕尝羹绣鸳
五卷初社园浑品茶理装悲秋剪发诗痴集艳扫雪补裘
六卷锄园梦甄鹃啼眠芍解裙寿红私祭醋骗吞金闺试
七卷风筝情隐园抄品笛入道换衫惊秋心梦枯棋离魂
八卷花妖焚稿梦别哭湘鸳殉尘劫辞亲寄李冥戒幻圆
首有海宁俞思谦之《集古题词》一篇,凡例七条。作者陈氏编制此传奇之宗旨,吾人于凡例第一条中可得而见之,凡例云“诗三百篇,皆可被诸弦管,发乎情止乎义理而已!一变而为乐府,再变而为词曲,皆不失风人宗旨。红梦曲本,时以佛法提醒世人一归惩劝之意云。”
陈氏谓“古今曲本,皆取一时一事,一线穿成。《红楼梦》全书,头绪较繁,且系家常琐事,不能不每人摹写一二圈,殊难于照应,偶于起讫处稍为联络,盖原书体例如此。”又有某事在原本小说所无,曲中增出者。亦有某事原本在前,而曲中在后者,盖取其情文相生,随手变化,无庸拘泥也。小说中以宝玉、黛玉为主,其徐均是附传,作者陈氏意,若湘云、惜春、宝琴、妙玉、香菱五人,皆聪明过人者,故于曲中,特摹其性灵,使千古活现于舞台上。作者又谓,晴雯是黛玉影子,袭人是宝钗影子,所谓身外身也。故于曲中摹拟黛玉、晴雯二人,极为苍凉;摹拟宝钗、袭人二人,则极势利,于此可见人心之变。又谓;柳湘莲、尤三姐俱有侠气,与各人旖旎者不同,难以安顿,且此曲中,净脚颇少,今借柳、尤二人以代一僧一道,不特避熟,而净脚亦可登场。
陈氏此作,编制方面,较之仲云涧所作,已有进步,对于小说中事迹之剪裁,脚色之分配,均称得法。结构尚为紧凑,词章亦颇工稳,止有一最大之缺点,即不协于“曲律”也!今世曲学大师长洲吴梅先生亦尝谓;“陈厚甫《红楼梦》曲律乖方,未能搬演。”盖陈氏并非一专门之曲学家,对子制曲方面,当然未有渊深之研究,彼亦曾自云“余素不谙协律,此本皆用’四梦’声调,有《绿书楹》可查检对,引子以下,大约相仿,惟工尺颇有不协。”吾人于此可知陈氏此作,纯用“四梦”声调,益知陈氏此作之绝对不能协于“曲律”,盖“四梦”乃明汤若士(显祖)所作之《还魂》、《紫钗》、《南柯》、《邯郸》四记。词章之佳,直是赵璧随珠。惟其宫调外错,音韵乖方,动辄皆是一折中出宫犯调,至少有一二处。陈氏照此填词,焉能协于曲律乎?若士但取腕下之文章,不顾场中之撅演,故彼自言曰“吾不顾??尽天下人嗓子!”凡读“四梦”者,止当学其文,不可效其法。难怪尤西堂目“四梦”为“野狐禅”也。
《红楼梦散套》黄兆魁作。黄氏太仓人,号荆石山民。未见诸家著录。梁廷格《藤花亭曲话》卷三有“近日荆石山民亦填有《红楼梦散套》”之语。今有澹波阁原刊本,四册,不分卷,每卷四折,每折有图像一叶,后附以宫谱。全剧共十六折,目录如下:
归省葬花警曲拟题(以上第一册)
听秋剑会联句痴诔(以上第二册〕
年诞寄情走魔禅订(以上第二册〕
焚稿冥升诉愁觉梦(以上第四册〕
首有乙亥竹醉日听涛居士之序文云“《石头记》为小说中第一异书,海内争传者已数十载,而旗亭画壁,鲜按红牙,顾其书事迹纷繁。或有夫已氏,强合全部作传奇,即非制曲家之有识者所为,况其抒词发藻,又了不足观欤?荆石山民向以诗文著声,暇乃出其徐技:作散套示睐。夫曲之一道,使村儒为之。则堕《白兔》、《杀狗》等恶道,猥鄙俚亵,即斤斤无一字乖调,亦非词人口吻;使文士为之,则宗《香囊》、《玉玦》诸剧,但矜饾饤,安腔检韵,略而勿论,又化为钩轿格碟之声矣!今此制,举辞造语,悉从清远道人‘四梦’打勘出来,益复谐音协律,窈砂铿锵,故得案头俊俏,场上当行,兼而有之!……”听涛居士,不知何人,暇当考之。此论诚中廉要,因特录于前,以见黄氏此作之价值。序后有璞山老人题词十六首,每首各咏一折。再则为荆石山民自题《红楼梦散套》,寄调《百字令》一阕。
黄氏此作,为关于《红楼梦》戏曲诸作之冠。曲律词藻,均极佳妙,在仲、陈二氏之上,《藤花亭曲话》卷三谓“荆石山民亦填有《红楼梦散套》题止归省……十六折而已,其实此书中亦究谁此十徐事,言之有味耳鱼其曲情亦凄婉动人,非深于‘四梦’者不能也”!
璞山老人“听秋”折题词首二句云:“一卷听秋新乐府,胜他祭酒《秣陵春》。”注谓“我乡(按为太仓)自梅村祭酒作《秣陵春》后,百徐年无制曲家,今仅见此刻。”吴梅先生之《中国戏曲概论》卷下第二章亦谓:《红楼梦散套》脍炙人口,远胜仲、陈两家,世赏其“葬花”,余独爱其“警曲’,《金盏儿》二支,可云压卷。首支云“猛听得风送清讴,是梨香演习歌喉。一声声绿怨红愁,一句句柳眷花羞,教我九曲回肠转,撼损了双眉岫。姚紫嫣红尽日留,怎不怨着他锦屏人看残得韶光透?想伊家也为着好春潺僽。黄土朱颜,一霎谁长久?岂独我三月厌庆,三月厌厌,度这奈何时候!”次支云“那里是催短拍低按《梁州》,也不是唱前溪轻荡扁舟;一心儿凤恋凰求,一弄儿软疑绸缪,这的是有个人知重,着意微词逗。真个芳年水样流,怎怪得他惜花人,掌上儿奇擎毂?想从来如此的钟情原有:今古如花一例,一例的伤心否?把我体软咍咍,体软咍咍,坐倒这苔钱如绣。”似此丰神,直与玉茗抗行矣!由是观之,黄氏之宗“四梦”乃学其文章,非按其套数宫调而填词,真有识者所为也!不愧“案头俊俏,场上当行”之誉!
《红楼新曲》,严保庸作。未见诸家著录,刊本亦来传于世。据《墨林今话》云:“严伯常保庸,号间樵。丹徒人,举己卯乡试第一。余始识之郡垣,与翁海村、改七芗、廖裴舟、林子安诸君,游燕极欢。人或以唐解元况之,弗乐也。既而入翰林,改知县,官山东揍霞二年。有政声,以母优归,遂不出,其澹于荣利如此。君笃志好学,自以为诗古文辞,不逮古人,为传奇,无愧作者,所著《红楼新曲》、《同心言》、《奇花鉴》诸院本,风行都下,唐陶山方伯集句赠之云:孺子亦知名下士,乐人争唱卷中诗。纪实也。”
《红楼梦》故事之衍为京剧、皮黄者,最早当为现代大戏剧家高阳齐如山先生所作之《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二剧。《黛玉葬花》一剧系采自《红楼梦》小说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妙曲警芳心”一段故事。齐氏此作,词章香艳稼丽,曲情凄婉动人,结构亦极精密,不逊于黄氏所作也。
经梅兰芳表演于歌台上,倾动中外人士,博得莫大之荣誉!《千金一笑》又名《晴哭撕扇》,系取材于《红楼梦》小说第二十、二十一、二回之故事,编制而成,亦为近世罕见之新作京剧。齐氏于客岁复取袭人之故事,编为一剧,名《俊袭人》,剧止一幕,剧情并不因此一幕而减少趣味,排场亦不觉枯寂,齐氏此作,实开吾国剧坛之新纪录,占近代戏剧史上重要之一页,吾人不可忽略者也!南方戏剧家欧阳予倩,见北方齐氏所作《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二剧,受观众热烈欢迎,博得剧坛上盛誉,因复与沪上评剧家杨尘因、张冥飞二人取材于(红楼梦》小说第廿七回“埋香探黛玉泣残红”一事,编为一剧,仍名《黛玉葬花》,遍演于南方歌场。欧阳氏又作有《宝绪送酒》一剧。
除以上五剧外,时见于南北歌场之《红楼梦》京剧,尚有数种。如《贾政训子》(取材《红楼梦》小说第三十四回)、《晴雯补裘》(取材第五十回)、《黛玉焚稿》(取材第九十七回)、《芙蓉诔》、《馒头庵》、《宝玉出家》、《黛玉归天》等,但作者之姓氏均有未知,容当详为考查也。
关于《红楼梦》之鼓词及小曲,以未有刊本与世人漠视之故,更难为一精确统计,供吾人之研究。今就余个人所藏所见所知者,约有“单唱鼓词”飞“码头调”、“南词”(即开篇)三类。今录其目于左:单唱鼓词凡一回者:哭玉、晴雯撕扇、湘云醉酒、思玉戏媳、宝钗代绣、椿龄画蔷、晴雯贵恨、两宴大观园、三宜牙牌令、醉卧怡红院、品茶拢翠庵、过继巧姐儿、凤姐儿送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共十四种。凡二回者:遣晴雯、二玉论心、双玉听琴、调春戏姨、探雯换袄、宝钗产玉、会玉摔玉,共七种。凡四回者:石头记、干金一笑、一人荣国府,共三种。凡五回者:悲秋、伤春葬花,共二种。凡十二回者,有二入荣国府一种。
码头调有:探病、悲秋、双玉听琴、湘云醉酒、宝玉哭灵、宝玉梦游清虚宫、带了病的晴雯、林黛玉午眠乍醒、荣国府金钗十二名,共九种。
开篇南词小引开篇,有《红楼梦》二篇、《宝玉》二篇、《薛宝钗》一篇,、《林黛玉》五篇、《王熙凤》一篇、《元春》一篇、《花袭人》一篇,共十三篇。系长洲沧浪钓徒马如飞(吉卿)所作,俱见《马如飞先生南词小引初集》卷下本中。
以上三类,均为平民文学。其中有叙事者,抒情者,写景者,情感真挚,音节自然,诚为吾国不可多得之白语韵文,惜其作者姓氏多己失传,今就余所考得而知,除以上“南词”为马如飞所作外,其他二类,恐多为满洲士人所作者,其时代当在光绪以前无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