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点研究
前言:
《红楼梦》评点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论文作者】 刘继保
【作者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导师姓名】 段启明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授予时间】 20040501
【 分类号 】 I207.411
【 关键词 】 红楼梦评点 版本形态 批评功能 阅读模式 理论探讨 批评方法 十五家评点

【 摘 要 】

  本论文以《〈红楼梦〉评点研究》为题,旨在研究清代《红楼梦》评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发展状况、版本形态与批评功能、阐释理路及其理论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从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重刊本(评点本)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1938)完成的王伯沆评点的《红楼梦》,前后将近130年的《红楼梦》评点著作共十五种。它们是:东观阁《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王希廉《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姚燮《蛟川大某山民评点红楼梦》、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王伯沆评点《红楼梦》、张子梁《评定红楼梦》以及黄小田、哈斯宝、蝶芗仙史、云罗山人、话石主人、张子梁、佚名氏、刘履芬等评点。

  全文分为前言、上篇、中篇、下篇四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红楼梦》评点的研究现状、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本论文要解决的难题。

  上篇《红楼梦评点的综合研究》,共有六章:主要探讨几种不同评点观、《红楼梦》评点产生的学术文化背景、《红楼梦》评点的版本形态与批评功能、阅读模式释策略以及对小说学理论的探讨与贡献。

  下篇《〈红楼梦〉十五家评点研究》,共有七章:前六章分别探讨王希廉、张新之、姚燮、陈其泰、王伯沆、张子梁的评点,从生平思想、评点内容、评点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另外一章主要探讨了九家《红楼梦》评点:朱湛过录嘉庆甲子本评语、黄小田评点、哈斯宝评、点刘履芬评点、蝶芗仙史评点、云罗山人评点、话石主人评点、孙崧甫评点、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

    结语《红楼梦》评点的历史地位。

     评点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得则如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污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使人知此为稗家史笔,有关于世道,有益于文章,……如按曲谱而中节,针铜人而中穴,笔头有舌有眼,使人可见可闻,斯评点所最贵也。----明万历袁无涯刊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发凡》


前言:《红楼梦》评点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学术价值

  (一)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从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重刊本(评点本),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1938)完成的王伯沆评点的《红楼梦》,前后将近130年的《红楼梦》评点著作共十五。种它们是:东观阁《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王希廉《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姚燮《增评绘图大观琐录》(与王希廉合评)、陈其泰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王伯沆评《点红楼梦》、以及刘履芬、黄小田、哈斯宝、蝶芗仙史、云罗山人、话石主人、张子梁等的评点。

  主要内容包括:评点的辩析与释义、《红楼梦》评点的发展状况、《红楼梦》评点与清代学术背景、《红楼梦》评点的版本形态与批评功能、《红楼梦》评点的阐释理路及其理论贡献、十五位评点家的评点研究。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脂砚斋评本系统十分复杂,也不是脂砚斋一人一时之所作,前后共有10个人参与其中,至于属名脂砚斋的仅有43条。所以脂评本不是个人评点本,而是一个集体合作本,加上它是抄本,目前研究得又非常充分,所以在本课题中不再列专章介入脂砚斋评点的研究。由于脂评在《红楼梦》评点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和特殊,所以在论述有些问题时,仍然会借助于脂评进行分析。

  (二)本课题意义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它发端于诗文批评领域、兴盛于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评史和传播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评点派大兴于明代中后期,清代达到全盛,《红楼梦》评点是在对前代诗话、词话、文论、曲话、画论以及书法理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吸取、借鉴和创造,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式的创造。《红楼梦》评点从理论上(创作观包括文学本体观、批评观、鉴赏观)继承了前代的诗学,又在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评点尝试,作了新的美学开拓,它们不仅仅只是一部《红楼梦》作品的具体的评点,而且是作为一个理论层次、一个文化层次出现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小说史中;《红楼梦》评点不着重(并不等于没有)抽象的理论概括(这也是中国诗学的传统特点),而是长于具体的品评,在具体的品评中表达评论者对文学的本体、文学创作、作家及时代的品评鉴赏,在感悟的品评(它是从理性返回之后)中蕴涵着更高一层的理论。这种品评,其理论观点是具体化的,而品评本身则是诗意化的,这是中国式的文学批评。因此《红楼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的文学思潮和美学流派,它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红楼梦》评点作为论题,也是基于从评点上研究《红楼梦》评点的理论价值,对《红楼梦》评点派进行全面清理。因此,对《红楼梦》评点进行研究,有双重意义,一是从小说评点史上来确立和研究其理论价值,二是从《红楼梦》的研究史上来确立和研究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

  (三)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红楼梦》评点,规模最为庞大,据《妙复轩评石头记》(道光30年,1850年)附录《致太平闲人书》说,仅在道光年间有人统计当时的《红楼梦》评本就不“下数十家”,现在能见的最早的一种带有评点的本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东观阁重刊的《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在众多评本中,以王希廉、张新之和姚燮三家评点影响最大,流传最广。除此之外还有桐花凤阁陈其泰评《红楼梦》(道光22年,1842年)、蒙古评点家哈斯宝的蒙文评本《新译红楼梦》(道光27年,1847年)王伯沆评批的《红楼梦》、黄小田评点的《红楼梦》(1853年咸丰3年)以及蝶芗仙史、云罗山人、话石主人、张子梁等。

  从近年来对小说批评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对《红楼梦》评点的评价不高,特别是张新之、姚燮,究其原因,一是囿于传统上对红学评点派的评价不高;二是评点内容过于庞杂,梳理、阅读费力颇大,所以没有人花大力气去全面研究它的价值;三是清代小说评点大师辈出,如清初的金圣叹、评点《金瓶梅》的张竹坡、评点《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等,而事实上,《红楼梦》众多的评点家确实没有像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那样,成为独树一帜的评点大师。

  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人们对评点评价不高,但是还是承认《红楼梦》评点对人物品评和小说鉴赏方面的价值,本课题不自量力,欲对130多年间红学史上的评点著作进行搜罗和整理,并结合红学研究史,以现代批评的眼光,审视《红楼梦》评点在红楼学术史和小说理论史上的特有地位和价值。

  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东观阁重刊的《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1938年)完成的王伯沆评点的《红楼梦》,前后将近130年的《红楼梦》评点著作。这近200年的评红著作,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评点集成,要对他进行重新评价、并挖掘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价值,是一项艰难而有意义的工作。

  如何整理、研究《红楼梦》评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但是在红学史上以及小说批评史上,对《红楼梦》评点的评价都不是很高,甚至还被全盘否定过,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特殊的时代政治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没有认真、客观地阅读《红楼梦》评点的全部,特别是胡适的一句话,二十世纪的人们一直把红学评点视为历史文化垃圾,这对《红楼梦》评点既不公正,也不是对待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有关动态和现状

  对《红楼梦》评点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类:

  (一)散见于红学专著中的对“评点”的评述

  对《红楼梦》评点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专门的著作出现,也没有人对它进行专题研究,现有的研究与涉及均是零星、的个别。的至于脂评之外的评点研究,一直是不多,的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主要有:冯其庸、李广柏的《红楼梦概论》卷三《清代的评点派红学》(其实这部分是冯为《红楼梦》八家评批本所作的序言)、杜景华《红学风雨〈红楼梦〉流传中的评点派》、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第六章《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中有一节是“评点派与小说批评”,黄霖等著的《中国小说研究史》第二章《评点派与小说论成熟的研究期》,其中第九节《红楼梦研究》是研究《红楼梦》评点派,的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中的第六章《旁溢歧出:清后期的理论衰微》主要也是研究《红楼梦》评点的,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第十章《对曹雪芹的承续与反动:〈红楼梦〉评论中的小说观》,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崔溶澈的博士论文《清代红学研究》(中华民国七十九年十二月)第三章《清代红楼梦脂砚斋评语之分析》和第四章《清代红楼梦评点批评之演变》、白盾主编《红楼梦研究史论》第一编第三部分《评点派的历史功绩》、韩进廉《红学史稿》第四部分《旧红学的评点和索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韩惠京博士论文《〈红楼梦〉王、张、姚三家评点研究》(中华民国八十三年六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周黄美惠的硕士论文《大某山民评点红楼梦之研究》(中华民国九十年六月),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施铁民博士论文《红楼梦章法与技巧:以西洋文学批评与清代红楼梦批语论证》(学年度:1987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张曼娟博士论文《明清小说评点之研究》(学年度:1978年)。

  目前见于各类著作中的就这几种较为全面的研究《红楼梦》的评点的文章,除了台湾的两位博士论文和冯其、庸黄霖等的评价较为公允客观以外,其他的评价都不是很充分。

  (二)研究某一评点家的专门论文

  研究评点派的单篇论文主要有:胡文彬《〈红楼梦〉与清代的评点派》、[美国]王靖宇《简论王希廉的红楼梦评》、[美国]浦安迪《晚清儒教与张新之批本红楼梦》、[台湾]吴盈静的《论王雪香红学中的道德意识》(《嘉义农专学报》第四十九期,1997年)和《论王雪香红学的女子才德观》以及她的硕士论文《王希廉的红学研究》、刘操南《清代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叙录》、郭豫适《谈〈红楼梦〉研究史上的评点派》、林兴宅《失检点处与修辞:读〈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周汝昌《〈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序》、洪克夷《大某山民及其〈红楼梦〉评》、张惠荣《王伯沆与〈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席永杰《哈斯宝评点〈红楼梦〉的文艺思想》、张庆善《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红楼梦〉评点浅谈》、《王希廉〈红楼梦〉评点新议》、李陶《哈斯宝评〈红楼梦〉的艺术辩证法》、赵国璋《王伯沆与〈红楼梦〉》、李晓刚《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之写情论初探》、王达津《评〈桐花凤阁红楼梦评〉》等等。

  就以上两类来看,第一类对《红楼梦》评点的研究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评点的史料价值(包括作者家世、生平、成书经过等)、小说批评价值(崇尚真实的创作观、人物形象研、究艺术风格、表现技巧等);这其中的评点研究主要还是探讨脂砚斋的理论价值,对于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等的评点肯定的少,否定的多,但是对陈其泰和哈斯宝的评价显然比三大家要高,另外对王伯沆、刘履芬、黄小田的研究涉及得很少,研究的也不够,对蝶芗仙史、云罗山人、话石主人、张子梁等评点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第二类单篇论文的研究相对来说要更加深入一些了,研究的范围也更广了,但是以上两类的共同缺陷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评点的整体的形态特征、文学价值及其理论上的贡献等,对某些具体的细节的探讨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难题

  红学史上的旧红学主要有两大流派构成:一个是被批得体无完肤的索隐派,一个被看作是“支离破碎”的评点派索隐派,今日也依然复活着,惟评点派稍嫌沉寂。近年来虽偶然有人涉足研究,但都没有引起应有的响应与重视,在这种研究现状下,《红楼梦》评点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难度依然很大。

  《红楼梦》评点研究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研究:从对王希廉等评点家及其评点的个体研究逐步推向综合融通研究,在清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背景上探究《红楼梦》评点的形成原因、形态特色和价值体系;

  (二)多元研究:从纯理论批评的角度、文本价值的角度、传播价值的角度对《红楼梦》评点进行多元角度分析;

  (三)对《红楼梦》评点进行一定的历史研究、史料整理和版本考订。总体研究探讨《红楼梦》评点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形态特性、基本类型和价值系统。个别研究则以历史年代为线索逐段整理,并考订各评点本的版本、评点者和主要理论思想。

  (四)评点家需要重新评价的问题,如张新之的《妙复轩评石头》“记以经解红”的问题,就需要从清代的学术思潮的背景中来分析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