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
说“影子”


  在《红楼梦》研究中,论及书中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时,曾有人提出晴雯、袭人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影子”之说。这种说法,一度相当流行。如道光间一位叫涂瀛的评论者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
  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①

又,被称为评点派一大家的张新之也认为:

  是书叙钗、黛为比肩,袭人、晴雯乃二人影子也。②

同一部小说中的人物,说谁是谁的影子,不免失之于简单化和笼统化。从《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实际看,更是如此。通常我们说的影子,有镜子里的照影,有水中的倒影,还有光线下的投影等等。如果说同,影子对于人物,往往是须眉毕现,纤毫不爽;如果说异,则又有实物与虚像的本质不同。所以,用影子来概括《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就有许多不尽准确之处。

  但是,这些研究者用“影子”这个词,并非是无缘无故的。因为,晴雯与黛玉,袭人与宝钗,性格特点和思想倾向,确有某种相同或近似的表现。第三十四回的一个情节,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这就是,贾宝玉挨了贾政一顿板子以后,躺在怡红院中不能起动,心里记挂着林黛玉,要派人去探望。他物色担负这一使命的人选,不是别人,而恰恰是晴雯。对于袭人,则是回避她,找个藉口把她支到薛宝钗那里去。贾宝玉这样处理,说明他对晴雯、袭人的态度是有区别的。钗、黛和晴、袭这四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看来,他也是心中有数的。

  当然,贾宝玉对钗、袭和黛、晴态度上有如许的区别,不是他心血来潮凭空冒出来,而是依据他与她们平素相处中的种种事实形成的。第三十三回,史湘云劝他学点仕途经济的情节中,袭人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从这段话里看到,在史湘云作这样的劝诫之前,薛宝钗也曾这样劝诫过贾宝玉学仕途经济,碰了钉子。林黛玉则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这就是钗、黛这两位小姐对贾宝玉走什么样的生活道路的不同意见。两位丫鬟,对此也各有相应的态度。袭人,不仅在叙述薛宝钗碰钉子这个事实时已表现鲜明的倾向,而尤其是她的“约法三章”,更是明显地与薛宝钗一致。晴雯也是没有说过这样的“混账话”。这些现象说明,晴雯与林黛玉的思想倾向一致,正和袭人与薛宝钗的一致一样,是在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简单地说,对于贾宝玉的叛逆,袭人与薛宝钗,是一致持抑制否定的态度;而晴雯和林黛玉,则共同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贾宝玉对她们的态度有别,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说这些人物之间的共同性,那也只是在相对意义上的同。而在具体表现上,异仍然是主要的。如果从全书大的区分来看,黛、晴之同,是同于才;钗、袭之同,则是同于德。但是,无论是才或者德,在这些具体人物身上的体现,又都是个性鲜明,绝不是概念的化身,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可混淆的地方。林黛玉和晴雯,都可以说是才掩群芳。但才的具体体现,却大不相同。林黛玉之才,表现于诗才。她作为书香门第的小姐,自幼作男儿教养,且有超群的诗才,正符合她的身份和现实可能。不仅“魁夺菊花诗”是她生活史上得意的一页,而且,全书许多有关作诗填词的章节,都表现出她的这种过人的才华。而晴雯之才,则表现于她非凡的针艺。“补裘”一回,面对被烧破的雀金裘,能工巧匠们为之束手,更无论园中的其他人了。她却在病中把裘补好。这一回书中,作者以酣畅的笔墨,写出她在侪辈中无与伦比的针艺。晴雯是一位贫寒之家的女儿,卖身为丫头,不可能有机会经受童年的文化教养。她不会作诗,而且连字也不认识。她的才能,表现于针黹女工方面冠绝群芳,这也正符合她的丫头身份和个人状况。可见,晴雯与林黛玉的同,又是通过异表现出来。所谓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具体表现上,没有任何“相犯”之处。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曹雪芹这样来处理作品人物之间的异同关系,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在事实上,这里正体现了人物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共性体现于个性之中。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然还是一项有用的经验。


注释:
①涂瀛:《“红楼梦”问答》。
②张新之:《妙复轩本红楼梦》卷首《红楼梦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