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北京恭王府花园与“大观园”



  读过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人,无不为“大观园”这座布局精巧、气势磅礴、楼阁交错、景色优美的园林所吸引。向往之余,不免发出“大观园在哪里?”的感叹。其实,书里写得明白,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它毕竟只是伟大作家曹雪芹笔下的艺术创造,要在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个完全同样的园林建筑实物,似乎是不可能的。六十年代初期,有过一次“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有人说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是小说里的“荣国府”和“大观园”。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近二年又旧事重提。尽管我不同意“恭王府花园=大观园”这种简单模式,但是,许多人来到恭王府花园,总有一种仿佛置身“大观园”的感觉,这究竟是何缘故?

  恭王府花园现名萃锦园,东西宽约170米,南北长约150米,总面积达2.57公顷(38.6市亩)。园内叠石凿池,老树翠竹点缀其间;亭台楼阁、游廊曲槛、静室敞轩连成一片。园子中心有一座高耸的湖石假山,山下洞内有清康熙手书“福”字碑,山顶平台现名“邀月台”,登临远眺,全园景色在花木扶疏间尽收眼底。这个花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后期,同治年间归恭亲王奕欣后,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调整布局,增置山石林木,使它成为一座精巧别致的艺术园林。张伯驹先生曾指出“萃锦园”是民国以后,奕欣的孙子溥心@①命名的,但奕欣有过一部《萃锦吟》集唐诗集,溥心@①起名时是否即由此联想而来,若果如此,则命名(包括题景)虽在后,造意则在先。我们从奕欣次子载滢《云林书屋诗集》的《补题邸园二十景》组诗及小序中,还看到许多类似“大观园”中的题景和描写,这也可说明两园之间的一定联系。

  进入“萃锦园”,迎面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飞来峰。载滢在他写的《补题邸园二十景》中说它是全园第一景。“翠屏对峙,一径中分,遥望山亭水榭隐约,长松疏柳间,夹道老树干云,时闻鸟声。”这景色和《红楼梦》第17回写贾政一干人进“大观园”所见的非常相似。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第一景,都叫“曲径通幽”。

  “萃锦园”中还有个“渡鹤桥”。这个桥名显然是取材于《红楼梦》第76回中的一段情节:林黛玉、史湘云两人在水池边对月联诗,“只听那黑影里‘嘎’的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史湘云因此提起诗兴,吟出了“寒塘渡鹤影”的诗句来。说也奇怪,“萃锦园”中渡鹤桥畔,当年的确养着一只鹤,天气转凉时,它常常独立桥上就木取暖。

  “萃锦园”西部,靠北边的水池中央有三间敞厅,题名“诗画舫”,又叫“观鱼台”,很象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的地方----“藕香榭”。《红楼梦》第38回中说,“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回廊,亦是跨水接峰,后面又有曲折竹桥”。可惜现在“萃锦园”水池已被填平,回廊和竹桥也影踪全无。

  宝玉住的“怡红院”在哪里呢?《红楼梦》第17回写道:那里“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格,……一格一格,或贮书,或设鼎,或安置笔砚,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真是花团簇锦,剔透玲珑”。“萃锦园”里有个“养云精金”,现在称为“蝠(福)厅”,依岩为屋,结构曲折,备极幽致,看来这就是“怡红院”吧!曾是这屋舍主人的载滢说它“室小而精”,“古香袭人”,可以“听雨敲诗,得少佳趣”。看来“萃锦园”的主人,连生活情趣也在极力模仿“大观园”中的主人呢。

  恭王府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四、五十年,大学士和珅在某一废弃府园遗址上兴建的。从清代乾隆到同治的一百来年间,《红楼梦》这部小说已是“久为名公巨卿赏鉴……抄录传阅”,而且“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身为“名公巨卿”的恭亲王奕欣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改建起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曹雪芹笔下艺术虚构的“大观园”,在现实的“萃锦园”中得到再现,这也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余下田


[附]李厚威:从恭王府及花园谈起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最近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六十二处。其中,北京市清代的恭王府及花园被列入,尤其值得《红楼梦》爱好者们额手相庆。

  虽然恭王府并不等于荣国府,其花园也不等于大观园,但是据专家考证,此府及园的前身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创作有历史渊源,并且周总理生前曾因此亲临实地察看,同意要好好保护这组古建筑群,作为今后建立曹雪芹纪念馆的地点。

  一九七三年,笔者先后两次与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教授互通信札,探讨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之蓝本的问题。去年五月十日《福建日报》登出拙文《恭王府与大观园》以后,中国红学会顾问周教授又来函说:“你撰此文虽篇幅不大,也给“恭王府说”向海内外人士起了宣传推动的作用。”再后,《大观园》一书的编者顾平旦来信说:“关于这个王府的价值,不仅仅因其为传说中之“大观园”,而且在现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至于是否即是荣国府之素材问题,则尚是学术界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很希望我们共同来做些工作,比如恭王府的沿革(和珅以前)资料之发掘,恭王府时期改建扩建情形等等,不知您以为如何?”笔者随即函复说:“和珅以前的沿革,周汝昌先生在《恭王府考》一书中,已作了部分考证。拙见以为,海内现存的各种史料虽多,但并不完全,因为许多善本书和清宫旧藏的奏折等档案,已流落至海外,其中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收藏为大宗。鄙人建议,今后应当积极推动台湾海峡两岸红学家的学术交流,与国际间的合作。一九八○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就有一名台湾学者(潘重规教授)出席。关于现存恭王府的建筑年代情况,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通过几次实地考察,大体上已一一指明……”

  近年来,许多红学家和各界人士发出呼吁,要求加强恭王府及花园的文物保护工作。我们期待台湾海峡两岸的红学家们携起手来,促进学术交流,共研《红楼》中“园”。